別再擔心被AI取代!史丹佛研究5大洞察,教你如何與AI共存
你是否也厭倦了那些「十大高薪職位即將被AI取代」或是「AI搶不走的高薪工作」之類的文章?
面對AI日新月異的發展,現在就下結論還言之過早。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,不只是工作會不會消失,而是AI代理人(AI Agent)將如何全面重塑職場,以及我們該如何重新規劃未來職涯。
最近,美國史丹佛大學數位經濟實驗室發表了一份重磅研究報告《AI Agents and the Future of Work》。他們不只訪問了1,500名來自104種不同職業的上班族,更結合了52位AI專家的評估,建立了一個名為「WORKBank」的資料庫。
這份報告揭示了一場正在發生的職場革命:高達7百萬名美國工作者即將面臨轉型,約八成的工作者有至少10%的任務可能受到AI工具影響,其中更有19%的人,超過一半的職責可能被重新定義。
這場革命有哪些值得你我關注的趨勢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份報告的五大核心洞見。
洞察一:別再搞錯方向了!AI投資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
這份研究最令人震驚的發現之一,就是AI技術的投資方向,竟然與職場的真實需求存在明顯的落差。
研究團隊將各類任務依照AI技術能力與工作者對自動化的需求劃分為四大區域:
綠燈區(Green Light Zone)
工作者高度希望AI能接手,而AI技術也已成熟到足以實現,可以立即導入,創造最大價值。例如「報稅員安排客戶預約」、「品管經理檢查報告數據」等。
紅燈區(Red Light Zone)
這類任務的特點是相關技術成熟,但工作者的自動化意願低,例如電腦程式設計師、商業分析師等工作。換言之,AI理論上能夠勝任這些任務,但員工卻不希望其被自動化,甚至擔心自己被取代,需謹慎部署,否則容易引反彈。
機會區(R&D Opportunity Zone)
機會區可謂是新創的黃金區,因為工作者自動化意願高,但目前技術能力尚不足。不過,報告也指出,目前研究重點仍局限於電腦科學和工程領域,例如電腦和資訊研究科學家或電玩設計師領域。
低優先區(Low Priority Zone)
AI技術尚未成熟,工作者也不特別需要,例如藝術、醫學技師或票務經紀公司等,不需要投入資源。
然而,當研究團隊對比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的投資方向時,發現高達41%的投資集中在「低優先區」與「紅燈區」。換句話說,大量資金投入到了需求不高,甚至可能遭遇抵制的領域,反而忽略了最能創造價值的「綠燈區」與「機會區」。
這告訴我們,即使AI技術再先進,如果無法解決工作者的痛點,一樣難以被廣泛應用。
Tips:與其追逐流行,不如思考「AI能替我解決什麼真實痛點?」。先從判斷價值高、又和自己日常工作緊密相關的場景下手,才是善用AI的關鍵。
洞察二:人機協作將成為主流,但摩擦難以避免
這份報告顛覆了我們對「AI取代人類」的單純想像,其實多數工作者其實更傾向於與AI建立「合作關係」。
研究團隊為此設計了「人為參與度量表」(Human Agency Scale, HAS),從H1(完全自動化)到H5(人類高度參與)共分五級,來衡量人與AI的協作程度。結果顯示,在104個職業中,有47個職業的受訪者,最希望的協作狀態是H3「平等夥伴關係」。也就是說,人類與AI應該像戰友一樣,各司其職,互相分工。
但報告也指出一個潛在的矛盾:有47.5%的任務,工作者希望的參與程度高於專家認為的技術必要性。特別是16.4%的任務,工作者甚至希望的參與度比專家評估高出整整兩級。
這意味著,即使AI技術已經能自動完成某些任務,人類仍希望保有更高的掌控權。這種「AI能做,但人不想放手」的落差,將是未來職場可能產生的摩擦來源
。
Tips:不要把AI當成敵人,而是當成隊友。練習在工作中思考「哪些任務適合AI做?哪些需要我自己來?」同時保留決策和溝通的主導權。
洞察三:不同產業AI恐懼大不同?創意產業抗拒度最高
當我們從產業別來看,不同領域對AI的態度也大不相同。
在藝術、設計與媒體這類產業,只有17.1%的任務獲得工作者正面的自動化評價,是接受度最低的產業。這並不意外,因為這些工作往往涉及創意、美感判斷與人際溝通,難以被簡單量化。員工最大的擔憂是缺乏信任(45%),其次是害怕工作被取代(23%),以及AI缺乏人情味(16.3%)。
相較之下,在行政管理、金融分析、資料處理等需要處理大量資訊的產業,自動化的接受度就高得多。這也再次提醒我們,AI的導入需要「因地制宜」,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。
Tips:先理解自己所在產業對AI的態度與風險。如果你在創意產業,AI或許是靈感輔助的工具,而不是取代者;如果你在數據密集產業,則要積極學習AI工具,否則可能很快落後。
洞察四:「處理人」成為未來職涯的致勝技能!
這份報告最實用的洞見,莫過於對未來關鍵技能的重新定義。
研究發現,許多目前高薪工作所倚賴的「資訊處理能力」,例如數據分析、知識更新等,隨著AI工具的成熟,將不再是最稀缺的工作技能。
相反地,那些目前薪資可能不高,但與人際互動、協調溝通、監督品質等相關的技能,在AI無法完全掌握的「高人類參與任務」中,反而更具長期價值。
簡單來說,未來職場的核心能力將從「處理資訊」轉向「處理人」。我們需要培養以下這些更具韌性的能力:
- 人際協作力:能與不同背景的同事、客戶順暢溝通。
- 決策判斷力:能綜合各種資訊,做出明智的判斷。
- 組織協調力:能整合資源、帶領團隊完成目標。
Tips:主動練習「軟實力」,例如開會時不只講數據,也要能聆聽與整合意見;遇到AI能處理的資訊工作,就把精力放在培養判斷力與人際互動。
洞察五:想讓AI幫忙省時間,但最大的阻力來自「不信任」
那麼,工作者究竟期待AI幫他們做什麼?在這份調查中,有46.1%的任務獲得工作者正向評價,即使他們事先被提醒可能會因此失業或降低工作樂趣。
他們渴望AI的主要動機非常務實:「騰出時間去做更高價值的事」(69.4%)。其次是「任務太重複、太繁瑣」(46.6%),以及「希望提升工作品質」(46.6%)。
但在反對者之中,前三大顧慮也明確點出AI發展的挑戰:缺乏信任(45%)、擔心失業(23%)、害怕失去人味或溫度(16.3%)。
這提醒我們,AI要被大眾接受,不只要好用,更要「值得信任」、「尊重人性」。
Tips:在使用AI時,養成「驗證」的習慣。對團隊來說,也可以建立「透明使用規則」,例如:哪些任務允許用AI,哪些需要人類把關,讓大家更安心。
資料來源:
Stanford University